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穿越曲堤,便穿越了沁水3000年历史风云

2022-10-08 13:08:21 2170

摘要:曲堤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深厚,它的开发要比窦庄早得多,尤其古代曲堤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都要比窦庄大得多。曲堤村先后名少水皋、诸侯小国、端氏聚或端氏崴、晋国都城、韩国小城、少曲城、端氏侯国及端氏县、东曲里与东曲邨,近代定名曲堤村,又称曲堤古城。...

曲堤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深厚,它的开发要比窦庄早得多,尤其古代曲堤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都要比窦庄大得多。曲堤村先后名少水皋、诸侯小国、端氏聚或端氏崴、晋国都城、韩国小城、少曲城、端氏侯国及端氏县、东曲里与东曲邨,近代定名曲堤村,又称曲堤古城。不同的地名,代表了曲堤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不妨简要检索一下曲堤村的历史变迁。


曲堤最早在“夏商称古少水皋”,沁河古称少水,少水皋即沁河岸边的村落。曾是殷商时一个诸侯国,佚名,属于周武王“孟津会盟”讨伐商纣800诸侯之一。


商朝灭亡,曲堤诸侯国归属西周(前1046--前771年),附属于晋国,并建有城池,后被晋献公吞并。或说曲堤诸侯国在“骊姬之乱”时,晋文公曾经避难曲堤,遭遇曲堤诸侯国君不恭,文公继位后,遂灭亡曲堤诸侯国。


春秋中叶,孔子高足端木赐子贡(前520--前456)自鲁、卫出使或者经商,曾频繁出入晋国。期间有一支端木家族,曾聚居曲堤诸侯国旧地,曲堤村始名“端氏聚”或“端氏崴”。


春秋晚期,三家分晋,端氏聚初归韩国,成为“韩小国城池”。“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之晋孝公的始迁之地,即“东曲堤端氏聚(崴)”;至晋静公继位后,又被迁至今沁水郑庄沁河之西的“西城端氏聚”,或称“西行端氏聚”,端氏聚成为晋国最后的国都。


春秋战国之际,晋国灭亡,曲堤端氏聚改名“少曲城”,复归韩国,又名端氏古城,归属韩国上党郡。战国时期,秦昭王时欲统一山东六国,首选攻取韩国上党郡。韩国疆域南有河内与国都新郑周边地区,北有太行山西侧的上党地区,两地之间有狭窄的太行陉相连。秦将白起循太行陉进入上党,首攻位于曲堤的韩国端氏古城,惨遭败北。白起转而攻取河内地区,掐断上党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而归附赵国,引起秦赵二国长平之战,秦国攻占长平、上党及曲堤端氏古城,隶属秦国上党郡。


两汉时,封曲堤“端氏聚”旧地为“端氏侯国”,置为端氏县城。端氏县重修曲堤端氏古城,“城围三里三十八步,高两丈广丈二。”延至北魏,先后迁曲堤端氏县城于固县、西城端氏聚旧地,及枣棋(今沁水郎壁)。隋开皇年,端氏县城自枣棋迁回东曲端氏聚。现存三部《沁水县志》则记:两汉端氏侯国与端氏县城,位于西城端氏聚旧地,延至北魏,西城端氏县城先后迁枣棋、固县。隋开皇年,端氏县城自西城迁回东曲端氏聚。


唐朝初年,重修曲堤端氏县城,开掘纵横贯穿全村并通往城墙及村外的地道,泽州府移治于曲堤端氏县城。唐武宗会昌年间,潞泽节度使刘稹反叛,为对抗朝廷,曾新筑曲堤端氏城。唐军攻占端氏城,进军潞州,平定刘稹,史称“会昌伐叛”。


南宋绍兴年间,金朝占据曲堤端氏县城,岳家军与金兵在曲堤端氏县城激战,端氏县城被夷为平地。曲堤端氏县城遂北移五里,迁至今日端氏之地。


元朝至元年间,霍氏家族自潞安府长子大柳村迁居曲堤村,开设驿站,经营镖局驼帮,曲堤村重又走向兴盛。


明清两代,曲堤村先后称名东曲里、东曲邨,近代定名曲堤村。明代曲堤村曾经涌现出一名武状元二十五名武举人,轰动沁河流域。尤其清代道光年曲堤霍明高,高中武举,官至福建建宁、兴化知府。道光皇帝二次恩见霍明高,赏敕顶戴蓝翎与蟒袍,御赐半朝銮驾,并亲赐圣旨,诏令官府为霍明高在曲堤修建府第,至今尚存。霍明高给曲堤村,也给沁水,带来了不世的荣耀。


民国年间,沁河发大水,曲堤古城被冲毁大半。沁河改道,曲堤有600多亩土地与400多亩河滩,被冲到河西崖岸之下,归属坪上村。今日曲堤村面积,仅有旧时曲堤古城的三分之一。


上述曲堤村的历史变迁,资料大多来源于新近发现的一部记载曲堤历史变迁的残本《东曲邨嬗之轶事逸闻杂记》(以下简称《东曲邨杂记》),东曲邨即曲堤村。《东曲邨杂记》不知作于何年?其记:


吾邨置邑,几置几废,□□□□□垂千秋之地,嬗变续轶事,免闻定百代之□□□□上溯旧里疃之嬗变轶事逸闻杂记,为他族□□□矣。西周末始草纂,历代抄转,千余年之残缺,□□□焉。吾族乃接讬採摭,弥前人之罅漏。笔墨久荒□□,因陋就简。他族传转另族,数千岁之间,凡多变更□矣。


吾邨自古远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有记载始,吾邨诸多变迁轶事逸闻,已残破缺页,轶失不存矣。此残本缺页,佚失六成之多,今存只剩四成矣。


近三千年之大事记与变更,有五百多起,传□□□传接我族时,已残缺不全,只剩三百多起,□□□□劳也。


从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残破缺页”来看,《东曲邨杂记》的成书可能甚早,甚至“西周末始草纂”,至晚是在清朝末年与曲堤“三霍”同时的一位文士所作的一部文言野史笔记,因其晦涩难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后,遂有好事者将其译白整理,刻印问世。无独有偶,曲堤村另有一部洪武十五年(1382年)首修的《霍氏族谱》,明清二代又五次重修。《霍氏族谱》未见传世,仅存民国十八年(1929年)霍氏裔孙霍之英对康熙年《重修祖族谱序》的译白本。其与《东曲邨杂记》译白本的语言风格,甚至印刷纸张,皆相一致。《东曲邨杂记》译白本,可能也是霍之英译白。


《东曲邨杂记》的史料来源有二:

其一,《东曲杂记》记载曲堤村曾在北魏建有玄武庙,其钟楼铸有大钟与铭文,在“宋绍兴年间毁于战火。”至元朝泰定年(1321年—1323年),曲堤村重修钟楼,重铸大钟与铭文。玄武庙大钟保存至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被毁,村里很多老人都记忆犹新地说:“大钟铭文记的是曲堤村自古以来的历史。”《东曲杂记》有记可证:


钟铭文记(东曲村)载公元前一千六百年,至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六年,即南宋末景炎年间(1276年--1278年),三千年间大事纪简述也。


公元前1600年是上古商朝(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时代,至1276年,或至元朝泰定年(1321年—1323年),将近3000年。1276年为南宋端宗景炎元年,犹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前文曾引《东曲邨杂记》所记“吾邨自古远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有记载始”,曲堤村历史远在3000年以上,至少有4600年历史。其与山西省古村落考古人员曾经钻探勘测曲堤村文化层之后称:曲堤村至少已有3000至5000年的历史,基本相合。《东曲杂记》又记:


原钟楼在南园,南宋绍兴年间毁于战火。元泰定年,在玄武庙西南,重创建钟楼,重铸大钟,移现钟□□□。大钟铭文记事,为明永乐沁邑志所依也,□□□□书刊成焉。


学界一般将钟鼎铭文视作“正史”,其记载是真实可信的。《东曲杂记》记载东曲邨史迹时,频见“据钟楼大铁钟铭文记载”等语,尤其是明代永乐年编撰的首部《沁水县志》,在记载沁水北魏之前,或谓记载沁水元朝之前历史时,即多依据曲堤村钟铭文作成。《东曲杂记》因记:“大钟铭文记事,为明永乐沁邑志所依也,□□□□书刊成焉”。


其二、约在清代嘉庆、咸丰年间,曲堤霍庆姚、霍润生、霍兆梅等名士,曾集中编撰多达10种关于曲堤历史变迁的著述,即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进士汾州府教授霍庆姚,撰有《古东曲邨历代圣贤列传》20卷,《古东曲邨寺庙唐至清诗集》8卷,《古东曲邨唐宋元明清名人诗集》12卷,《古东曲邨唐宋元明清名人小传》12卷等著。咸丰十年(1860年)进士夔州知府霍润生,撰有《<古少曲轶事>略注》《<古东曲邨置邑千载兴废纪事>略注》等著,并与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知州学正霍兆梅合撰《<古东曲邨久远端氏聚与□□□□>略注》,霍兆梅则又撰《<古东曲邨远古奴隶制与封侯国□□□□□□嬗变>略注》《远古至今轶失几百姓氏与吾东曲邨诸多姓氏家族消失之谜疑惑因略注》《端木□□□》等著述。


10种著述,完整记载了曲堤自殷商经春秋到晚清之3000多年的全部历史。这10种著述记载元朝之前的史料,来源于曲堤在元朝泰定年重修钟楼所铸钟铭文。元朝之后的史料,则源于明代几部《沁水县志》,或源于作者亲自收集的史料。10种著述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名士,甚至有被誉为“文坛巨匠”者,他们对家乡东曲邨的历史记载,无疑是真实可信的。古代曲堤文士这些文献,民国时期还流传在世,传至本世纪80年代方才遗失(参见《沁水历代名家文存·访书记(前言)》三晋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东曲邨杂记》的编撰者,或依据元朝泰定年重修钟楼所铸钟铭文,或参阅清代“三霍”的文献记载,才作成《东曲邨杂记》一书。也有可能在清朝末末,曲堤村就有一部《东曲邨杂记》传世,或者说《东曲邨杂记》可能就是曲堤名士10种著述中的一种。所以,《东曲邨杂记》虽属民间野史杂记,其史料是真实可信的。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端氏县”的沿革,明代永乐、正德、嘉靖、万历、崇祯,以及清代顺治所编六部《沁水县志》未见传世,不知其如何记载?现存清代三部《沁水县志·沿革》,对沁水在上古时的归属记载,是从商周开始的。康熙志记曰:


《禹贡》:属冀州,商初不可考,后祖乙迁都于耿,属畿内,周初属唐。春秋属晋,赵、韩、魏共分晋地,迁晋君于端氏聚。今县东四十五里有西城,即古端氏聚,非今之端氏镇也,则地在三晋之间矣。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迁之屯留,地又属赵。秦灭赵并其地。


祖乙即商朝第十三任君主,其生卒年不详,在位19年,孟子称其为商朝“贤圣之君。”祖乙在位,曾将商都从相(今河南内黄)迁耿(今山西河津),次年又迁邢(今河北邢台)。光绪志亦记:


周初为原国,属唐。春秋属晋,战国属韩。至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聚。今县东四十五里有西城,即古端氏聚,非今之端氏镇也。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迁之屯留,地又属赵。秦灭赵,并端氏地。


《禹贡》记夏朝事,大禹之子启继位后,建立了夏朝。大禹曾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沁水地属冀州之南部,所以,古代沁水人都称沁水为“冀南”之地。殷商时沁水沿革依然,只是当时还都没有“沁水”与“端氏”之地名。曲堤“端氏聚”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为国都,即指曲堤“端氏聚”,后又迁居西城“端氏聚”,沁水之地隶属晋国国都端氏聚。


张五典万历志认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封地原国,实在河南怀庆府济源,而于山西沁水无关,而沁水“周初属唐。”唐国指周成王时,周公封成王之弟叔虞于唐国,史称“叔虞封唐”或“铜叶封唐。”唐国位于今山西翼城,与沁水相去甚近。所以在西周初年,包括端氏之地在内的沁水,归属唐国,唐国后演变为晋国。战国时,包括端氏之地在内的沁水,先属韩国又归赵国。秦国统一天下,设上党郡,包括沁水之地在内端氏,隶属上党郡。


二汉封西城“端氏聚”旧地为“端氏侯国”并置为端氏县城,或说二汉“端氏侯国”与端氏县,皆位于曲堤“端氏聚”旧地,沁水之地隶属端氏县。延至隋朝开皇年,沁东与沁西方才分治,沁东仍置端氏县,沁西始置沁水县。直到元朝至元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一直沿革至今。


简要概括一下:隋朝开皇年之前,还没有“沁水县”这个地名,沁东、沁西先隶属春秋晋国国都曲堤“端氏聚”,又属二汉曲堤“端氏侯国”与端氏县,或说又属西城“端氏侯国”与端氏县。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沁西始置沁水县,沁东仍设端氏县,延至金朝初年,位于曲堤的端氏县城毁于战火,端氏县才北移到今日的端氏之地。


隋朝之前曲堤“端氏聚”的历史,实际就是沁水的全部历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位于曲堤的诸侯国,曲堤的端氏聚,曲堤的端氏侯国,曲堤的端氏县城。康熙《沁水县志》记沁水“周初属唐”,光绪《沁水县志》记沁水“周初为原国属唐”,都从周朝初年(前1046年)开始记载沁水历史的,而周朝初年的沁水之地,虽有其地却无地名,一直隶属于曲堤诸侯国,及后来的“端氏聚”,端氏侯国与端氏县。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曲堤如此2000多年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古代沁水将留下2000多年的历史空白。(田同旭)


来源:沁河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